道德经十大本质?
道德经涵盖治国、治家、治身之常理。道德二字为此书的总纲,也是万事万物之根本。
道是***的,德是显现的,德不能离道,道更不能离德,无德不能现道。
道为体,德为用,即所谓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道德学说的十大特性是:虚无、自然、清静、无为、纯粹、素朴、平易、恬淡、柔弱、不争。
1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
2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
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,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
4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
5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
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,富贵而骄自遗其咎;功成身退天之道也
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,处其实不居其华
8知足不辱、知止不殆、祸莫大于不知足、咎莫大于欲得。
9方而不割、廉而不刿、直而不肆、光而不耀
10行善者不巧辩,巧辩者不良善
道德经的思想有十大本质
道德学说的十大本质特性是:虚无、自然、清静、无为、纯粹、素朴、平易、恬淡、柔弱、不争。
道有三宝,若能执道之三宝,大道不难修矣。至简至易,易懂易行。
道之三宝,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夫慈,故能勇。俭,故能广。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
何为慈?慈性自然,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,以己之慈,感化万物,万物受感,自亦归慈,若天下人皆慈,百姓自安,国家自治,慈焉能不勇。
何为俭?俭性清净,清清静静,无妄为之行,顺天应人,合于自然,利益万物,物物受利,***受益,俭安能不广。
不敢为天下先又指的是什么呢?谦卑处下,无智无欲,与物无争,不炫己长,置身于后,不为人先,此为水性,此性虽不为器用,而无器能与之争,此不争之器,无器能比。
人之行事,守此三性,执此三宝,事无不成,道无不就。若舍此三性,贪心必生,争强好胜,争权夺利,争先恐后,仁慈皆无,如此相争,与道远矣,身虽不死,神实已亡。
要牢记这道之三宝。
老师的戒尺还能不能打学生?
这个问题问得好,老师的戒尺到底能不能打学生?戒尺是老师教育管理学生的信物,很多学生对戒尺存在畏惧心理,这种畏惧来自于老师的严格管教,当学生看到戒尺时,就想起了老师教诲自己的身影,会自觉的遵守纪律,勤奋学习。
老师的戒尺可以用来"打"学生,这里的"打"是一种惩戒,更是一种关爱。负责任的老师才会用戒尺打学生,不负责任的老师,对学生不关心,自然不会出现打骂现象。现在一部分学生,在校园里不遵守校规校纪,在课堂上调皮捣蛋,很多老师为此感到很头痛。
如果没有惩戒教育,学生在校园里会为所欲为,老师的说服教育对他们不起作用,这样的教育是很无奈的,让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处于尴尬境地。老师如果对学生实行惩戒教育,一部分溺爱孩子的家长会找到学校,要求学校和老师给出说法,让教育学生处于很被动的状况。如果教育中缺少惩戒,学生是"大爷"的现象随处可见,这会导致教育管理失控,民族的振新和未来会变得虚无缥缈。
记得我们读书那个年代,老师仅靠一把戒尺能够把学生管理得很好,也很少出现老师体罚学生的情况。那时候的学生犯了错,老师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,让学生意识到错误,然后用戒尺打手板,以便增长记性。凡被老师打过手板的同学,看到戒尺就有一种畏惧心理。能够时刻提醒自己,重复或类似的错误不要再犯。
我在读小学五年级时,有一次作业没做,给老师撒谎说搞忘了带。下课时,老师发现了我的作业本,问我是怎么回事?我只好承认自己的错误,老师为了让我长记性,就用竹条将我手板打出两条红色的印记。回到家后,父母看到我手上红色的印记问明了情况,我老老实实的告诉了父母,父母说老师打得好,如果再有下一次,老师打了手板后,回家父母还要继续打。
老师的这次教育对我印象很深,从此以后,我改正了错误,看到老师的戒尺就害怕,直到高中毕业,都没再犯过类似的错误。
我支持老师用戒尺打学生,只要不伤害学生身体和心灵,这样的惩戒教育很有必要。
今天对戒尺低头,明天对老板俯首,后天向命运逃避。规矩,老实,顺服;不敢好奇,不懂反抗,麻木听话。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下一代,这就是祖国的未来。
老师根本就不应该有戒尺!
如果一个老师开会迟到被当众罚站,讲课溜号被当众打手板,他什么心情?
曾经因为销售业绩不合格,销售员工被当众体罚引起热议,都说侵犯***违法。
为什么大人被体罚不可以,孩子就是被管理者,孩子的尊严就可以随意践踏呢?
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啊!怎么可以随便被打被罚?无论是老师孩子家长都没有这个权利啊!
今天戒尺打碎了好奇心,打得全班规矩好管理,明天就不要再说什么没有创新人才,人才早打没了。
从小被体罚,得不到尊重的孩子,长大可能有如下缺陷:
1.怯懦。面对暴力不敢反抗。我差,我不好,我该打!
2.暴虐。昨天因为你比我强你可以打我,今天我强大了,我可以打你,我强了,可以践踏所以有的尊严。
3.死板。没有好奇心,工作墨守成规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。
不体罚,不惩戒真的就教不了学生吗?
什么时候老师成了少管所的看守了,对少年的管理用到学生身上了?除了体罚就没有别的办法?
有办法,只是都没体罚省事。当众打几个人,全班都怕了,学生服了,老师好管了,省事了!让所有人怕你,听你的很省事。
让所有人都喜欢你,佩服你,听你的,太麻烦,有省事的体罚法宝谁愿意费那心情?
对错误的惩戒就是对正确的褒奖!
曾经认识一位老先生,已经八十多岁,须发皆白,仙风道骨,但声如洪钟,精神矍铄。老先生是书法家,师承名门,后自成一体,苍劲有力,减若游龙。与他聊天,我问起他小时候曾受过的教育,原来的老师可曾打过学生。他说:打的,当你写不好的时候,会用戒尺打手心的,好疼,我见了老师都吓得不得了,唯恐自己哪一点做的不够好,所以,我总是很刻苦地练字。他说这话的时候,表情像一个顽皮的孩子,耸着肩,缩着手,就像当年被老师惩罚时的样子。
读鲁迅的文章,当年那个极方正极博学的老先生寿镜吾,教了鲁迅五年,没见鲁迅写过自己被打手心的情景,但参观过鲁迅故居,也到过当年鲁迅学习过的学堂,见到他曾经刻着“早”字的书桌,也见到寿镜吾老先生桌上的戒尺。想必这把戒尺也曾经让鲁迅噤若寒蝉,不然一次迟到就让鲁迅下了那么大的决心,并且将心志铭刻于自己的课桌之上。
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,想必每一个精彩人生的背后,都曾有一把逼着努力绽放的戒尺。
现在,我的讲桌上也放着一把戒尺,那是学生送的,从旅游景点买来,竹片所做,上面刻着《***规》,比起原先那种枣木所做,木质紧密,手感厚重的戒尺,相差甚远。我主要用它来敲桌子,以便警示学生要注意力集中,认真听讲。偶尔也会用它打屡次违反纪律的孩子的手心,但并不经常。
想起来,我已经我已经很久没有动过戒尺打孩子手心了,距离最近用这把戒尺打手心,似乎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吵架,男生打了女生一拳,女生告诉了我,我对那名男生说:回去赔礼道歉,并且让她用戒尺打你的手心,打到她满意为止,再回来向我汇报情况。一会儿,那男生回来了,他说,女孩原谅了他,打了他两下,比较轻。
我认为应该老师手中的戒尺还能打学生。
1.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备的。任何事情都有正有反,一体两面,这是任何事情都存在的必然,只有表扬没有批评,那么表扬也就不能称其为表扬了。如果没有坏,那么也就无所谓好。如果没有差,你怎么知道什么是优秀。同样,教育孩子如果没有惩戒他怎么能够知道鼓励和表扬。所以,惩戒是教育必须的,
对错误的惩戒就是对正确的褒奖!对不良行为的批评就是对良好行为的肯定!
2.惩戒体现是实现公平的手段。日常生活中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孩子们对于表现差学生的所受到惩罚特别感兴趣,他们往往比老师都关心,即使老师已经忘了对某个学生的惩罚,他们也会热心地提醒。有一段时间我很不理解,竟然盼着老师去惩戒自己的同学。最后我想明白了:老师对于犯错误同学的惩戒,其实就是对没犯错误同学的肯定,在他们看来这是公平的表现。正如在一个公司中,有的员工兢兢业业,早出晚归。而有的员工吊儿郎当,迟到早退。如果对后者没有任何的惩罚,那么前者会感觉到很亏。
公平有时候是通过惩戒来体现的。
3.惩戒必须有度,其目的是促进成长,只对事不对人,并且教师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,绝不把惩戒当成自己情绪发泄的手段。
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我教中学,遇到一位很有经验的班主任,他很少发火,也很少体罚学生。而其他的班主任却指定相当严苛的制度,比方说打扫卫生,如果这个小组拿不了全校的第一,那么会打扫下去,直到拿第一的那天才罢休。他们执行起来杀气腾腾。但这位班主任却不急不躁,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。有一次我将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,他说:鞭子举起来的时候,是最吓人的,鞭子落下的时候,就无所谓了。所以,作为班主任,尽量不要让自己的鞭子落下。因为一旦落下,他就不害怕了。
惩戒也一样,不要轻易去惩罚学生,任何事情都有习惯的时候,包括惩戒,如果老师动辄火冒三丈,对学生打骂。时间一长,也会失去效果。
惩戒必须事先向学生说明规则,交代清楚,不可任意而为之。惩戒时一定是在自己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,切记不要在自己动怒的时候去实施。我每次打学生手心的时候,都会低头关照一下内心,看看有没有情绪产生,如果有的话,我不会惩罚的。
正如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:孩子,我希望你遇到以为眼中有光手中有戒尺的老师。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照亮你前进的方向。
是的!
老师要眼中有光,心中有爱,手中要有戒尺!